GIS Center Logo

研究案例

福建省平和縣九峰鎮城隍爺出巡路線與伯公廟分佈調查

2008年7月21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派員前往中國大陸廣州,於中山大學舉辦之「第六屆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中進行「CCTS(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介紹與操作教學」以及「GPS應用於田野調查介紹與實作」之課程。隨後於2008年7月23至7月30日隨同研修班前往福建省平和縣、南靖縣進行田野調查實習。並與廈門大學歷史所合作,於福建省平和縣九峰鎮進行「城隍爺出巡路線與伯公廟分佈調查」實做。

文學地理資訊系統

文建會於97年度委託學界執行「優質文化臺彎」專題網站計畫:台灣民間文學館網站。由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羅鳳珠教授主持、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胡萬川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范毅軍研究員共同主持。該計畫除將胡萬川教授改採集的民間故事謠諺數位化,建置「台灣民間文學館網站」之外,考量採集民間歌謠經常需要走入田野,為使使用者能正確得知民間歌謠的採集地,並有機會親自走訪,因此利用GIS建置「文學地理資訊」系統提供更生動、更細緻的電子地圖。  

信息場與寺廟教堂的分布空間--以台北市松山區為例

看似雜亂無章的寺廟、神壇的分布情形,經過縝密的分析和觀察,發現這些寺廟、神壇的分布,其實都是在最早開拓的清代漢人街莊的範圍之內。當年的移民依照風水和占卜的辦法來選定人和神共同喜歡的地方,建立街莊,也建立寺廟。近三十年來,神壇紛紛設立,還是用同樣的占卜和風水觀念,來挑選位置時,發現他們仍舊會挑選信息場好的地方。於是就會形成一個比較成形的神聖空間。學者稱之為「祭祀圈」。【宋光宇,佛光大學生命學電子報第二期,2009.4.28】

金門縣農曆4月12迎城隍活動

後浦迎城隍為目前金門地區最大型廟會活動、也是地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及大型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城隍信仰文化,有教化人心、勸人為善之作用。每年迎城隍活動內容擁有豐富且多樣性,展現了地方特殊的民俗戲曲、劇藝、陣頭…等表演。 文章來源:金門縣文化局

大甲西社、大甲東社捐贈廟地考

現存於日治初期編製的「土地申告書」中,記載了許多寺廟的創建緣由,以今大台中市為例,就有部分廟地是由平埔族(如大甲西社與大甲東社)所捐贈,也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探究清代臺灣社會的番、漢關係。( 作者: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李宗信老師)

日治時期土地調查事業

明治28年(1895),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後,開始進行各項調查,本文介紹了當時土地調查事業的始末。【李宗信】

聚落空間與社會鄰群:電子運算考古學在排灣高士舊社Saqacengalj 的運用

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試圖透過GIS空間分析方法,重建排灣高士Saqacengalj舊社聚落道路、辨識聚落內部的個別空間特質,以探討張光直教授「聚落內部區域特性」於排灣高士Saqacengalj舊社中的功能和意義。【吳牧錞,考古人類學刊第79期,2013】

平埔族社址/居住地的考證與推定:以崩山社群為例

該文以GIS整合文獻史料、古文書、日治初期地籍和戶口資料,利用GIS技術與地籍圖,將平埔族崩山社群社址的地契精準的標示出來,並套疊於1904年臺灣堡圖上,用以探究平埔族崩山社群社址所在或居住地位置,進而比對過去相關研究。不僅精確地呈現了崩山社群分布的空間圖像,也將有助於研究者理解各社的互動與社群關係,同時針對相關議題展開更進一步的討論。【李宗信,臺灣文獻第63卷第2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