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寮福興宮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YunlinCounty/mailiau/0913006-FXG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logo.png 後安寮福興宮 在地圖上檢視 寺廟資料表 寺廟附表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257 地址: 雲林縣麥寮鄉後安村49號 電話: 05-6932559 主祀神明: 李府千歲 主祀神明 (其他): 池府千歲、吳府千歲、朱府千歲、范府千歲 對主祀神明的稱呼: 王爺公 陪祀神明: 夫人媽 福德正神 創立起始年: 1875 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大全): 1877 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概覽): 1877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清光緒年間(陳清誥,《台灣省雲林縣市寺廟文獻大觀》,文獻出版社,1972) 清光緒3年(1877)(楊祖馨,《台灣寺廟大全》,青文出版社,1974) 清光緒3年(1877)(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日治大正8年(1919)(廟內沿革碑文,1984) 建立沿革: 約在清乾隆廿七年(西元一七六二年),本村居民的先祖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第十三都後安寮的後山,東渡台灣,由現今海豐一帶登陸,覓地前請示隨身侍奉的李府千歲,經千歲指示往北行,到今日豐安國小附近落腳,在此搭建茅草寮棲身,並奉侍李府千歲,供居民參拜。 先民多數為漁民,又初來乍到,生活極度困頓,幸賴李府千歲神威奕赫,庇佑先民平安,也給予先民極大的精神慰藉。村落逐漸成形,參拜者漸多,信眾們提議為千歲喬遷至庄內,而經費拮据,建廟不易,便於日治明治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一一年),暫時安奉在民宅,以方便村民參拜,村民的生活日漸改善,便有建廟的建議,千歲也指示宜早建廟。經多方集思,多次協商,於日治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完成首次建廟,平房式祠廟兼作書堂,信眾們敬神有廟,並提供私塾,晚學之用,使子弟有受教上進的契機。本村處在風頭水尾,地勢低窪,東北季風強勁,舊廟不堪侵蝕、浸泡,快速頹壞,更新廟宇的意見又起,在林太鑒先生主持下,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第二次建廟完成,新廟已是磚木結構,從此初具規模。 日治明治四十二年(西元一九O九年),千歲命本村林萬滾先生為乩童,又為發揚神威,神明增加為李、吳、朱三位王爺,神像為木雕,附屬將軍仍是紙身,日治時期,三位王爺曾指示前往南鯤鯓進香,徵得代天府同意,迎回將軍一尊,同祀於本宮,自此一場劫難終告平息,將軍被尊為平安王。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乩同去世,至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諸千歲又遴選本村林續先生任乩童,為使本宮的運作步上正軌,因此成立管理委員會。 近年來,村民的生活又見大幅提升,第三度建廟的時機逐漸成熟,經管理委員會多次檢討協商,終於在民國七十三年(西元一九八四年)動土開工,民國七十七年(西元一九八八年)入火安座,神屬再次擴大為李、池、吳、朱、范五位王爺,今稱五府千歲,平安王仍然同祀,以李府千歲為主祀。 (以上內容節錄自廟內沿革碑文) 後安寮福興宮奉祀五府千歲,據《台灣省雲林縣市寺廟文獻大觀》一書中記載,另有發源自南鯤鯓代天府,約於清嘉慶年間迎入庄中鎮宅奉祀,至清光緒年間,善信林豆發起於今廟庭左側,建草廟一間,安座五府千歲神位,供信徒膜拜的說法。 簡介與相關圖片: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祭祀活動: 福興宮慶典日期為農曆四月廿六日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福興宮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林秉均 建築與飾物 建築概況: 敘事性裝飾題材: 非敘事性人物裝飾: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許貝如 填表日期: 2012-08-14 22:55 祭祀族群: 泉州 分靈系統: 移民廟宇: 香火來源: 祖先攜來 年例請神: 年例請神 (其他): 麥寮拱範宮媽祖 王爺選項: 籤詩 藥籤: 無 運籤: 有,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