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護宮主祀廣惠聖王,昔稱王公廟,據〈廣護宮沿革志〉之記載,廣護宮源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王公廟(今改為正順祖廟),廣惠聖王係東晉時代保國衛民,素浮眾望之謝太傅,名安字安石,薨後追謐文靖,又錄淝水戰功,贈為廬陵郡公,故廣惠聖王俗稱王公爺。
明鄭時期,有一商人謝德瑞(乃安公後裔),奉帶廣惠聖王香火到,因內急將香火掛在林投樹,事畢欲取回香火卻任拔不動,因而在此地築草屋居住,安奉廣惠聖王香火。其後,附近居民聞知聖王神威顯赫,香火日盛。於康熙10年(1671)將草屋改建為土厝,命名為王公廟。而後謝德明返大陸祖廟將先帝所賜之下馬牌搬運來台安置在土厝廟內並配祀謝府元帥。
康熙18年(1679),眾信徒鳩資在大灣庄謝姓部落舊址改建成磚瓦的廟宇。
嗣後久年失修的廟殿毀損難堪,至道光20年(1842),由信眾發起募金修繕廟宇,補飾金身。
同治2年(1863),擴大修建廟殿。
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提高廟基,建造南北兩廊廟廂。
明治40年(1907),將王公廟南側廟廂做為埔姜頭警察所大灣派出所。
大正3年(1914),設埔姜頭公學校大灣分教場,以大灣王公廟廟殿為教室。
大正12年(1923),重修廟殿並舉行落成祈安建醮大典,是時境內信眾虔誠齊戒三天,此為王公廟之頭科醮。
昭和10年(1935),四月舉行第二科祈安大醮。
日治末期,太平洋戰事,日本政府下令所有廟宇及佛像毀滅,宣揚皇民化,王公廟內諸神佛像及牌匾,毀滅殆盡、繼之擴大道路,廟廂被拆除,幸而唯由福建帶來之祖傳正身廣惠聖王神像,被暗藏於信士謝舍家宅,才得保存不致毀滅。
戰後,民國34年(1945),眾信徒商籌重修廟殿,並新裝諸神佛像,至翌年十月竣工,將王公廟更名為廣護宮,並舉行落成護國祈安大醮,遊境二天(第三科醮)。
民國46年(1957),再募緣重修大殿,修飾諸神佛像,至翌年三月竣工,舉行落成祈安醮(第四科醮)。
民國57年(1968),因風雨吹殘,廟宇屋簷剪黏損折,多有破漏,乃發起鳩資重建,並增雕三媽神像,於該年十月興工,至民國59年(1970)竣工,舉行落成大典祈安醮(第五科醮)。
民國67年(1978),為紀念建廟三百週年,境眾議定祈安清醮三天(第六科醮)。
民國73年(1984),十月慶祝甲子年舉行三朝祈安謝恩清醮(第七科醮)。
民國77年(1988),礙於廟頂樑脊裂痕,處處破漏,遇雨漏水不堪,諸神佛像及器具,淋濕毀損,則召開董監事會議商議重建。
民國81年(1992),恭迎聖王諸神佛像,並新雕六尊聖王,入廟安座開光點眼大典。11月重建工程竣吉,同時舉行謝土落成並五朝祈安謝恩清醮大典(第八科醮)。
民國95年(2006),12月舉行五朝慶成祈安清醮,是為第九科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