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庇宮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yanshuei/1102007-HBG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logo.png 護庇宮 在地圖上檢視 寺廟資料表 寺廟附表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南市鹽水區中正路水正里16鄰140號 電話: 06-6522088 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 創立起始年: 1623 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概覽): 明永曆末年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明天啟3年( 1623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5月) 明永曆末年(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 建立沿革: 護庇宮又名鹽水媽祖宮,根據廟志之記載,其建廟時間可遠溯自明天啟3年(1623),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大陸福建湄州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所奉祀的開基三媽,又稱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 而據《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之記載:「天妃廟: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 而據〈重興護庇宮碑記〉中所記:「月港之置天后宮也,于茲有年矣。康熙丙申歲,始擇其地,坐北向南,重興天后宮以成,且匾其額日『護庇宮』」 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眾入墾,並將隨軍的媽祖入祠合祀,即今日的鎮殿大媽,後來鹽水境內日益繁榮,對媽祖之信仰尤甚,當時郊商又陸續自大陸迎來雜貨所奉之「箃郊媽」、由布商所奉之「布郊媽」及水、油商所奉之「水、(油)郊媽」等媽祖,另外由義竹鄉角帶圍商人迎來之「洲仔尾二媽」,同入媽祖祠合祀。至康熙55年(1716),境內信眾改建並定名為護庇宮。 乾隆4年(1739),曾修內殿,爾後,乾隆60年(1795)、同治4年(1865)、光緒4年(1878)皆曾崇修或改建。 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日人強制廢除台民宗教信仰,護庇宮亦遭破壞,幸賴當時主事陳宗能搶救,才順利將媽祖金尊保存。 戰後,民國48年(1959)又再重建,並於民國61年(1972)竣工,成為鹽水地區居民之信仰中心。 護庇宮為鹽水的公廟,其祭祀圈可分為「大媽角」、「二媽角」、「三媽角」及「太子爺角」四個角境,各角境又分別由數個角頭廟所組成,祭典時遶境的範圍廣及現今鹽水全區。 簡介與相關圖片: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玉皇大帝、觀音佛祖、福德正神、註生娘娘、中壇元帥 祭祀活動: 農曆3月23日 天上聖母誕辰 祝壽祭典,3月22日遶境鹽水地區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護庇宮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李榮泰 建築與飾物 古物與文物: 今廟內留有康熙22年之石獅、乾隆47年「府憲示禁」碑、乾隆60年「重興護庇宮碑記」、與同治4年「重興護庇宮碑」,以及大正13年之石香爐等古物。 廟內門神彩繪與壁畫為國寶級畫師潘麗水之作品。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鹽水月津港護庇宮沿革與媽祖溯源〉,護庇宮管理委員會,未標註出版年。 《鹽水鎮志》,陳明照等編,鹽水鎮公所,1998。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張耘書 填表日期: 2011-11-24 00:00 祭祀族群: 分靈系統: 移民廟宇: 香火來源: 年例請神: 王爺選項: 籤詩 藥籤: 大人 小兒 運籤: 六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