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Center Logo

集和宮

在地圖上檢視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南市學甲區一秀里69號
電話: 06-7836378
創立起始年: 1827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 道光七年 ( 1827 )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9月)
建立沿革:

本廟初創立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為十姓(本角主要十大姓氏居民,有劉、陳、柯、郭、史、蔡、周、林、蘇、黃)公廟,廟宇建立後歷經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次重修。民國十八年,因舊廟多處破漏,地方人士黃立、柯宗、郭達、林碖等人發起重建,並更廟名為集和宮,民國五十六年再度重建,始有今日集和宮廟貌。現在本宮奉祀保生大帝係分古自學甲慈濟宮是本宮開基祖,內三大帝、四大帝、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猛虎大將等均為後再雕金身合祀。今廟貌於民國56年重建。

簡介與相關圖片:

集和宮全貌(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廟貌(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廟貌(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廟貌(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三川門入口(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大門入口(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主祀神祇告示(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主祀神祇列表(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宮內(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宮內(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主祀神龕(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主祀神龕(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龍龕蜈蚣公1(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蜈蚣公(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龍龕蜈蚣公2(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蜈蚣公(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五營旗(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五營旗(周宗楊拍攝2011.09.26)

集和宮虎爺(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後社集合宮虎爺(周宗楊拍攝2011.09.26)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猛虎大將、蜈蚣公

祭祀活動:

農曆3月11日保生大帝聖誕

謝戲酬神

謝戲酬神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集合宮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陳慶隆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周宗楊
填表日期: 2011-10-06 20:25
祭祀族群:
分靈系統: 其他 保生大帝 (學甲慈濟宮)
移民廟宇:
香火來源: 分靈
年例請神:
王爺選項:
籤詩
藥籤: 無
運籤: 無
信徒組織:

集和宮蜈蚣陣是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陣頭先鋒,每年的「上白礁」「請水火」祭典,或聞名全省的「學甲香」三天刈香活動,都需要本廟組蜈蚣陣參加。起初,蜈蚣陣不是由集和宮所承辦組陣,而是由「下社角」白礁宮所裝閣,樣式類似藝閣的一種,後來因為「下社角」比較缺乏人力、經費等資源,才由本角頭(後社角)一戶有錢的黃姓人家所接回辦理,迄今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後社集和宮蜈蚣陣為龍頭鳳尾,蜈蚣棚是以十八塊木板連裝而成,由一百五十二人分二班輪流扛抬行走,上面分坐三十六位小朋友(年齡限七至十歲,體重三十五公斤以下)扮演歷史人物,主要戲碼有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隋唐演義、白虎戰青龍、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大戰八寶公主、水滸傳、岳飛傳等十三齣戲目,每次出陣都不相同,全依於神明前「擲笅」結果而定。依照集和宮龍頭鳳尾蜈蚣陣的形制來看,應該是屬於藝閣中的「龍鳳閣」。

蜈蚣陣身上的龍頭、鳳尾,裝閣時才取出,活動結束後再保存好。但是,本廟自民國八十年起,因為神明指示,開始設位奉祀蜈蚣陣的龍頭、鳳尾,並取名為「蜈蚣公」,定壽誕為農曆的六月二十五日。為此,集和宮還特地請慈濟宮保生大帝降駕,替「蜈蚣公」找源頭,指出「蜈蚣公」是青龍神轉化,因輔佐保生大帝有功,奉旨冊封為大帝護衛,有鎮煞驅邪之能力。

本陣自成立以來,都以人力扛抬,所需的經費十分龐大,因此凡是報名參加蜈蚣陣的神童都需要繳一些費用,尤其是扮最後位置的皇帝,所需要的金額更高。也因為採人力扛抬,深怕扛工負荷不了,所以特別限制神童的體重,過重者不能參加,這也是集和宮蜈蚣陣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資料來源:南瀛文獻周政賢所撰《刈香前鋒蜈蚣陣-台南五大香蜈蚣陣的觀察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