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隆壇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PingtungCounty/dunggang/1303002-DLT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logo.png 東隆壇 在地圖上檢視 寺廟資料表 寺廟附表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坐東南 135 度 朝西北315度 地址: 屏東縣東港鎮頂新里延平路45號 電話: 08-8352941 主祀神明: 王爺 對主祀神明的稱呼: 江府千歲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清代時期(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4月) (《東港廟宇采風錄(三)廟宇簡介篇》,陳進成,屏東縣大鵬灣文化產業觀光促進會,2008) 建立沿革: 東隆壇位於頂新里,清代時期(年代待考)乃東港老街街首廟宇,屬頂頭角角頭主祀廟,地方又稱為「囝仔廟」,傳說清代時期東港街頂頭角,有小孩童們以泥土捏塑小神像,學大人上香膜拜,又拿竹椅當作廟堂神轎,每夜學著抬轎玩耍,某夜陸府千歲正好經過見此情境,遂降駕依附在兒童身上,時有長者見狀趕緊上前請示,怎知小孩童開口言其為陸府千歲,路經此地見小孩童學大人採乩,遂降駕在其身上,願在此地萬年救世。 初期以竹子搭成簡寮小廟供奉(比一般外營還大),名「東救世」,居民將由小孩所捏塑神像作為開基金身,後因有求必應角頭居民與附近信眾莫不爭相膜拜,香火日益鼎盛,原本是小孩嬉戲之事,後演變成庄里信仰中心;陸府千歲自行醫救世、神恩澤被,各方士紳信眾遂集資蓋了稍大的廟室繼續供奉陸府千歲。 依據頂頭角耆老口述,現今東隆壇主祀江府千歲其原由為,江府千歲南巡盡職有功,玉皇大天尊特下玉旨命派江府千歲為鳳山縣城隍爺廟武判官之職,在職期間擔任區域查察時,曾至東津等地巡查,其辦事能力受東隆宮溫府千歲賞識,遂呈奏玉皇大天尊,請派任江府千歲掌管鎮守東隆宮兵馬大營,而溫府千歲亦請陸府千歲幫忙借其地點做為兵馬行政大營,陸府千歲因而讓出主神之職(亦擔任主堂神之職),由江府千歲任主神之位,並將廟名改為東隆壇。 東隆壇當初所建地點位於東港溪溪旁,後因東港溪溪流氾濫而沖毀廟基,居民遂將陸府千歲等眾神祇之金身遷出,清道光十六年 (西元一八六三年、歲次丙申年),逕由蔡白、薛祥二位善士,捐贈現址土地建造簡易廟室,經百年歲月廟體年久失修,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歲次丁未年)由地方士紳蔡桂芳先生發起修建;轉眼又經十數載,信徒們為感江府千歲暨諸位大神,神威顯赫、祐庇蒼生,經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宗山先生,及眾委員監事策劃,於信徒大會提議集資改建廟宇,於民國七十七年(西元一九八八年、歲次戊辰年)十一月成立重建委員會,民國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年、歲次庚午年)元月破土動工,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四日(西元一九九二年、歲次壬申年十月十日甲申日),舉行落成安座大典。 簡介與相關圖片: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陸府千歲、朱府千歲、密府千歲、蔡府千歲、紀大帝、十聖王爺、鄔府千歲、火府千歲、小操王爺、觀音佛祖、濟公菩薩、中壇元帥、劍將軍、印將軍,內五營及太歲星君,福德正神、文判官、武判官,郵局後方設外五營,內祀李府元帥及外五營兵馬。 祭祀活動: 1.江府千歲聖誕,每年六月初十四日,江府千歲聖誕時,三大公廟與部分角頭廟與交陪廟會前來祝壽,演戲(布袋戲)二天,角頭居民前來祭拜,並作改運儀式。 2.陸府千歲聖誕,每年十一月六日,屬於東救世堂鸞堂,由鸞生負責祭拜,附近居民亦備供品參拜。 3.中元普渡,每年七月十五日,廟方備祭品與附近居民前來贊普。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東隆壇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董振隆 建築與飾物 建築概況: 東隆壇建築簡介 東隆壇為兩層南式重簷建築,原先進入廟埕見到是山川牌樓,但因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發生大地震牌樓嚴重受損,經委員會決議立即拆除,以免發生危險意外;一樓為東救世堂,平日訓鸞及諸神降鸞行醫之場所,主祀陸府千歲及其他神明,二樓正龕主祀江府千歲,陪祀陸府千歲、朱府千歲、密府千歲、蔡府千歲、紀大帝、十聖王爺、鄔府千歲、火府千歲、觀音佛祖、小操王爺、濟公菩薩、中壇元帥、劍將軍、印將軍 ,左龕祭祀內五營及太歲星君,右龕祭祀福德正神、文判官、武判官,東救世堂外五營設於郵局後方,內祀李府元帥及外五營兵馬,特殊之處在外營前擺放兩個舊時的絞糖石磨。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陳進成 填表日期: 2011-06-13 00:20 祭祀範圍: 東港鎮頂頭角居民 信仰範圍: 因區域有限人口不段成長,居民向外遷移,奉祀範圍有向外擴張。 香火來源: 小孩泥塑 籤詩 藥籤: 大人 小兒 運籤: 六十首 信徒組織: 頂頭角宋江陣 成立年代不詳,根據該廟耆老口述,其宋江陣的人數較少故稱之為小抄宋江陣,是由 一位神明下壇教導,該廟尊稱為小操王爺,由於頂頭角居地較小,角頭居民家庭人數日增只好遷出外居,因而造成參與的人數遽減只得解散,解散年代約民國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