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Center Logo

東寮宮

在地圖上檢視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高雄市鼎中路821之25號
電話: 07-3462851
主祀神明 (其他): 五帝爺
創立起始年: 1684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 康熙23年( 1684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2年4月)
建立沿革:

來自安平海山館五帝爺(依序:伍福大帝吳虎大帝府大帝岳府大帝金府大帝)信仰,由清朝時期福建平潭島水師從東樓宮帶到福建信仰脈絡之一,根據五帝爺信仰的開基祖廟「東樓宮」記載,五帝爺福建平潭島五方大帝在清領時期所設的臺灣府,主要是由福建省所管轄,當時位於安平的水師班由福建省各地調度水師組成,因而到安平駐守的水師班就成了不同部隊與不同家鄉的情況。而當時這些水師班兵將原鄉信仰帶到安平,並根據其不同家鄉信仰共建立五座廟館:分別為「提標館烽火館閩安館金門館海山館」,合稱為安平五館

海山館為福建海壇鎮(現在的福建平潭島)班兵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所建,海壇鎮的駐防之地有座山叫「海山」、駐防班兵因思鄉情怯,而將此廟館稱作海山館,亦稱「海壇館」,主要奉祀五帝爺,亦用來供奉家鄉神祇及聯絡聚會之用。而日治時期,安平五館則逐漸失去其作用,廟館也逐漸荒廢。現今在福建省流水鎮,仍然可見五帝爺的信仰根基。流水鎮松柏嵐村的「東樓宮」(亦稱東寮宮),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清末時期當地官府重修廟宇,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是現今平潭島上少見的宮廟古蹟。

追隨歷史的腳步,可以察覺五帝爺的信仰發跡甚早,經由福建水師的遷徙,先經過澎湖列嶼再到台南安平落腳,近代到港都高雄仍可見其蹤跡。日治時期(1940年)民國29年,當時高雄海運業正在蓬勃發展中,許多安平人南下高雄碼頭就業並在哈瑪星定居,從台南安平奉請家鄉神尊南下守護旅高安平人,而當時五帝爺中的吳虎大帝也被信眾請至哈瑪星護佑鄉里。自此安平五帝爺信仰,就開始在港都高雄廣結善緣,吳虎大帝在哈瑪星一帶濟世的神蹟顯赫,信眾集資建廟,希望將五帝爺的信仰在高雄延香。

原址位於高雄中都(同盟三路)於民國80年10月20建廟。民國85年,因廟地為公園預定地,為配合當時政府政策,信眾再次募款購地建廟,遷移至鼎金現址,

民國85年7月7日舉行動土典禮,民國86年2月2日舉行入廟安座大典。

簡介與相關圖片:

東寮宮廟貌

東寮宮正殿

東寮宮內殿

東寮宮主神五福大帝

東寮宮註生娘娘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東寮宮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人
負責人: 吳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