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迷有福 黃海岱戲棚開展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虎尾報導】戲台是「戲面子」,有了好戲台、好布景,戲團打對台時是分高下的關鍵。雲林縣文化處昨天邀集國內布袋戲台製作大師齊聚一堂,一代宗師黃海岱徒弟李國安捐出典藏20年的大師戲棚,讓人一睹大師「舞台」之外,從清末到現今的戲台同步展出,讓人一窺台灣布袋戲風華。
雲林縣政府、台中教育大學及中正大學在雲林布袋戲館,合作開辦「金光閃耀下不褪色身影」的戲偶雕刻、戲棚製作大展,除介紹國內戲台製作的流派特色,也展示罕見的古早戲棚,從布幕到精緻的雕工戲台,賞心悅目,展期到7月15日。
清朝的肩擔式戲台,距今已百餘年,相當珍貴。 記者蔡維斌/攝影 |
李國安說,這座「五洲園─黃海岱主演」的戲台,是由霹靂戲團御用畫師賴登祥繪製,早年他跟隨黃大師四處公演,該戲台是傳統戲要進入金光戲時代所使用的戲棚,黃大師使用過幾年就停演,他收回家典藏至今已20年,「年代雖久,但彩繪依舊如新,能捐作館藏紀念,比個人收藏更有意義。」
戲台製作藝師陳明山、賴登祥、李有明、何懋鑫、李京瞱、林宇學、張雨利、黃啟松、蕭任能、黃錦章、王盈志、蔡純孟,也獲文化處頒贈「功在傳承」陶匾。
幾位藝師說,畫的愈精細的舞台,戲團就愈有面子,每支戲團都會有「鎮團之寶」的戲台,關鍵時刻拿來「拚場」。
文化處長李明岳說,這項展覽收集了戲台的流變、種類、藝師流派及傳承等,更有各種戲偶的頭、衣、手腳,及戲台製作過程、工具展出,從珍貴清朝的肩擔戲台、精雕細琢的貴族式木雕戲台,到當今的電視金光戲棚,全都看得到。
「朝陽派」第四代傳人陳明山還打造了一座「黑光戲院」,螢光戲台、戲偶,仿佛置身刀光劍影的3D動畫中,感受金光絢麗的視覺效果。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7107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