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到建聯絡網 本地廟宇走國際路線
本地廟宇與中國祖廟建立聯繫由來已久,在環球化的今天,交通的便利加上政治環境相對開放,這種聯繫不但更趨頻密,而且跨越新中兩地,聯絡網路幾乎覆蓋國際華人社會,更深化的交流和互動明顯帶動了旅遊、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1958年,中國開始“大躍進”之際,福建南安詩山鵬峰村村民陳盟璽感覺整個大環境對民間的道教信仰不利,於是偷偷抱了村廟的三尊神像,坐上輪船投奔新加坡的鄉親。
抵新後,本地20幾戶鵬峰村族人以選“頭家”方式,輪流供奉神明,並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舉行熱鬧的繞境遊神,讓神明到族人家裏賜福。
建於清朝的鵬峰宮祖廟,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果然被搗毀,當時有村民偷偷把咸豐年的橫樑埋入土裏,也有村民及時把祖廟石柱拿去造橋或供作其他用途。
沒想到鵬峰宮祖廟的香火“斷”了20多年後,竟從海外傳回祖籍地。
1982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散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地的鵬峰村鄉親,合力湊了3萬元人民幣,回鄉重修祖廟,還把舊橫樑、柱子等找了回來,用在新廟上。
聯誼活動演變成文化節。
新聞來源:聯合早報網 201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