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天後宮見證閩臺信仰文化淵源
久負盛名的寧德天
後宮位於蕉城區蕉南街道福山街,地處繁華路段,在熙熙攘攘人群襯托下,極具閩東寺廟建築特色的高峻大門和風火山牆,讓天後宮顯得格外莊嚴肅穆。走進寧德天
後宮,廟內燭光輝煌、香煙繚繞。抬眼望去,天後宮主體建築左右對稱,坐東北向西南,中軸線上依次為門樓、戲臺、拜亭、正殿、後殿、偏殿。拜亭處可見極有特
色的兩根花崗岩浮雕鳳柱,一鳳在下駐足引頸,一鳳在上盤旋呼應,是為女神殿的象征。殿宇頂上除正脊外,還有垂脊,垂脊上一個騎獸仙人領著四只垂獸,生動傳
神。宮左後側10米處有“碧泉井”一口,乾隆五十九年建,光緒元年修,為蕉城區現存四大古井之一,目前仍在使用。
蕉城區博物館館長黃光春
介紹說,天後宮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鹹豐元年重建大殿。1937年8月,中共閩東特委與國民黨軍政當局在天後宮舉行談判,最後達成“停止
內戰、合作抗日”的協議,這裏又成了國共談判的革命舊址。解放前,由於天後宮年久失修,經年關閉。解放後,天後宮一度成為糧食倉庫,許多地方被改建。“文
革”期間,門樓、戲臺、拜亭等被拆毀,只剩餘正殿、後殿、偏殿。1980年11月,原寧德縣(現蕉城區)人民政府公布天後宮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2月,寧德縣(現蕉城區)人民政府將天後宮辟為博物館。1989年2月,寧德市(現蕉城區)編制委員會同意成立“寧德市(現蕉城區)博物館”。
此後,博物館對天後宮的正殿部分進行了修繕,於1999年5月開始不定期對外開放。2004年3月,為了充分利用文物、保護文物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和對臺文
化交流,蕉城區文化體育局成立了“寧德媽祖文化研究會”,負責對天後宮進行開發、管理和保護,並開始對外陸續開放。同時,天後宮還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對
內部建築進行了全面的修繕。2009年,全面完成對天後宮偏殿的修複工作,並作為博物館的展廳,正式對外免費開放。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
天後宮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後宮(博物館)成為蕉城區對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寧德與臺灣一衣帶水,三都澳距離臺灣馬祖島僅25
海裏。閩東、馬祖兩地耕海牧漁習俗相同,讓海上保護神媽祖娘娘成了兩地群眾共同的文化信仰。在蕉城經商的臺灣商人陳萬先說,他於2010年來寧德投資興
業,聽說蕉城有天後宮,就慕名前往祭拜,媽祖宮廟旺盛的香火和信眾的熱情友善,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寧德媽祖文化研究會一位負責人介紹說,近幾年隨著寧德
和臺灣經濟往來的加深,兩地群眾媽祖文化交流也得到長足發展,給閩臺民俗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內涵。濃烈的媽祖信仰讓兩地群眾相識、相知,交融成新的價值認
知與情感,結香火之因緣,蕉城與臺灣基隆等地聯姻人員逐年增多,涉臺婚姻數量居全國前列,成了閩臺民俗文化交流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蕉城區
博物館館長黃光春:媽祖信仰,是有別於宗教活動的、深深根植於群眾心中的一種傳統文化心理和文化現象。寧德天後宮證明媽祖文化是兩岸民眾的共同信仰,媽祖
文化不僅在曆史上為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當今的曆史新形勢下,仍然為社會的和諧、進步、統一發揮著獨特的社會功能。
新聞來源:海峽旅遊新聞中心 20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