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Center Logo

鹽水武廟

在地圖上檢視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南市鹽水區武廟路武廟里7鄰87號
電話: 06-6521264
主祀神明: 關聖帝君
創立起始年: 1668
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概覽): 康熙末年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 康熙7年 ( 1668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5月)
  • 康熙末年(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
建立沿革:

鹽水武廟主祀文衡聖帝,據〈鹽水武廟廟誌歷史典故記要〉之記載,其源起乃明末時麻豆有一信女,敬奉一幅關聖帝君畫像,某日,颳起狂風,將放置屋外曝晒的聖像往東北方向捲走,該信女隨即僱人追蹤,至鹽水港新街(即現今武廟路)始知聖像被風吹掛在新街尾端大榕樹上,於是飛奔趕回麻豆向僱主稟告,一同至鹽水港處理,奇怪的是:當這位信女請人爬上大榕樹摘取聖像時,竟無法請回。圍觀人群中有位長老說:「是否關聖帝君要移駕本街接受善信奉拜?」經點香求問擲筊,證實關聖帝君欲移駕鹽水港,當地人士與該信女遂集資搭建臨時廟宇供奉,而成為鹽水武廟之肇始。

清康熙7年(1668),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參謀陳永華次男陳漢光及台澎兵備道梁文科等,但見鹽水港新街祀奉關聖帝君聖像簡陋的小廟,莊嚴十足,乃倡議擴大興建,以供更多善信四時膜拜。廟成,聖威大顯,凡百姓所求,都應驗如響,從此香火鼎盛,信徒大增。

乾隆年間,里民曾修建一次。

嘉慶8年(1803),奉政大夫林元品獨自捐資,擴大規模重新改建,並建後殿佛祖廳,奠定武廟日後之廟規。

道光8年(1828)董事李怡成、曾長源、陳學古等發起募金集資,加以修繕。

光緒元年(1875) 因廟宇受風雨侵蝕,破損不堪,再度整修廟貌。

日治大正6年(1917),翁應賢倡首募金,再予重修廟宇。

戰後,民國34年(1945),李春波、翁應賢兩人見武廟廟貌寒傖荒涼,乃於民國35年(1946)倡議境民協同捐修。

民國60年(1971),時任武廟里里長兼武廟管理人李春波及地方人士再度鳩資整修,並購置廟地,增建廟後花園,於民國61年(1972)竣工。

民國72年(1983),後殿之玉蓮寺,因年久失修而斑駁不堪,全體委員遂決議拆除改建。

武廟為鹽水地區的公廟,亦為鹽水郊商舖戶所奉的信仰中心。尤以每年關帝爺遶境與元宵夜蜂炮活動,成為地方的年度盛事。

簡介與相關圖片:

武廟外貌|張耘書|2011/05/15|

武廟拜亭|張耘書|2011/05/15|

武廟正殿|張耘書|2011/05/15|

武廟文衡聖帝|張耘書|2011/05/15|

武廟馬使爺|張耘書|2011/05/15|

武廟關刀|張耘書|2011/05/15|

玉蓮寺|張耘書|2011/05/15|

重修月港武廟碑記|張耘書|2011/05/15|

嘉慶九年之古木聯(上)|張耘書|2011/05/15|

嘉慶九年之古木聯(下)|張耘書|2011/05/15|

道光八年「重修武廟碑記」|張耘書|2011/05/15|

武廟「奉憲嚴禁告示碑」|張耘書|2011/05/15|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關平帝君、周倉將軍、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呂純陽祖師、聯聖帝君、岳府千歲、文昌帝君、司命真君、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祭祀活動:

農曆6月24日

關聖帝君誕辰

祝壽祭典

 

農曆1月13、

 

14、15日

遶境祈安與鹽水蜂炮活動

一、蜂炮歷史源流:

武廟為鹽水地區的公廟,執掌關帝爺遶境之事宜,亦為鹽水蜂炮之發源地。

「蜂炮」亦稱為「烽炮」,當地人稱作「放蜂仔炮」或簡稱為「放蜂仔」。據傳,清光緒年間,鹽水地區瘟疫流行,死者眾多,當居民束手無策之際,幸獲關帝爺降旨,在正月十五日元宵夜以蜂炮驅逐瘟疫,遂演變為後來的蜂炮活動。

光緒11年(1885),流行25年的瘟疫,已至人消戶遷、市景蕭條的地步,鹽水商紳善信乃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遶境祈安保境,於關聖帝君飛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連三天,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經硫磺硝煙如的「洗禮」之後,瘟苗疫毐乃被驅除,鹽水得以安寧,而鹽水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大顯神威;嗣後,為感念神恩,遂在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爺遶境,並沿例燃放煙火鞭炮迎駕助興,一直流傳至今。

「放蜂仔炮」由武廟所主導,早期「關帝爺遶境」時,放的都是一般性的鞭炮(連珠炮)和煙火,1936年以後,始發展出較為花俏的爆竹,戰後出現蜂炮煙火,1980年以後出現「炮城」,1984年蜂炮巢開始造形化,至2000年,超大型蜂炮巢陸續出現,2007年更出現「王船炮城」、「茶壺炮城」等造型蜂炮。

 

二、儀式過程:

「鹽水蜂炮」的以元月14至15日的關帝爺遶境為重頭戲,遶境以鹽水武廟為主軸,由轄內各角頭廟出轎共襄盛舉。在1984年之前以鹽水市區為範圍,於元宵節當日舉行遶境1天;其後,為紓解參觀人潮並能澤被郊區庄頭,乃提前於元月14日進行繞境,成為今日定制。

一般而言,兩天的繞境路線為:
元月14日(白天)/武廟(向西轉南)-舊岸內-牛稠仔-中庄-後寮-舊營-刺桐寮-觀音坪-武廟。
元月14日(晚間)/武廟(向東轉南)-土庫-竹圍仔尾-橋南老街-草店尾-武廟。沿途約施放30座炮城。
元月15日(白天)/武廟(向北)-蔦松腳-武廟北邊一帶社區-武廟。
元月15日(晚間)/武廟(市區)-武廟路-三福路-大眾廟-中山路-中正路-伽藍廟-朝琴路(約在凌晨)-福安宮-點心城-月津橋-福
南宮(已將天亮)-武廟。
關帝爺遶境的重頭戲,即在元月15日的晚間,以鐵絲網包裹的神轎隊伍,由全副武裝的轎夫推拉著,在成千上萬的人群簇擁下,組合成像龍一樣長的隊伍,以慢速向市區推進。沿途商店或住戶在神轎隊伍即將經過門口時,迅速的把炮城抬到路上來。先將寫有「文衡聖帝千秋」的紅紙罩撕下,和著金紙燃燒,表示獻給關帝爺。隨後點燃炮心,剎那間萬箭齊飛,沖天炮四處流竄,響聲不絕於耳。而神轎在蜂炮射出剎那,每每衝鋒陷陣般的撲向槍林彈雨的炮城,在火光中跳躍飛舞,翻騰旋轉,「犂轎」進退一番,俗稱「犁蜂炮」或「衝蜂炮」,以代表著關帝爺已高興的接受了善信的「貢禮」。

鹽水蜂炮歷時已久,不但具歷史意義與特殊性,更是展現當地常民生活文化活力的最佳寫照。「北天燈、南蜂炮」不但具全國性知名度,且享譽國際,今已成為台灣重要民俗節慶活動,並於2008年公告為台南縣縣定民俗。

 

 

參考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鹽水武廟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林益仁
建築與飾物
古物與文物:

今廟內留有道光八年之古香爐,與關聖帝君古神像,據傳為清嘉慶年間由唐山名匠所雕塑,為台灣現存最古老之關聖帝君神尊;以及清朝年間之對聯、古木聯;道光八年之「重修武廟碑記」等碑碣古物。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鹽水武廟廟誌歷史典故記要〉,凃順從撰稿,武廟管理委員會,2005。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張耘書
填表日期: 2011-11-24 00:00
祭祀族群:
祭祀範圍:

鹽水區

分靈系統:
移民廟宇:
香火來源:
年例請神:
王爺選項:
籤詩
藥籤: 無
運籤: 一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