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Center Logo

元和宮

在地圖上檢視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座東朝西
地址: 臺南市北區北華街五福里311號
電話: 06-2236380
主祀神明: 五福大帝
創立起始年: 1696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 康熙35年( 1696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3月)
建立沿革:

元和宮地處自強街、北華街口,舊地名水仔尾,水仔尾為昔時的德慶溪下游之意(為今之北幹線)

廟前為自強街(舊名大銃街),昔時此街正對著小北門(今公園北路與西門路交叉路口),因為午時小北門會以三聲槍聲報時,故命名之。會取名「元和」是先賢寓意「大銃街境眾原來就是和的,有團結合作之美德」。

據台灣縣誌記載,本廟早稱水仔尾真人廟,後來稱為大銃街元和宮,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諱夲,康熙三十五年歲次丙子(1696)為里人集資興建,民國八十五年(1996)屆三百週年。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1850,民前六十二年),總理呂盈泰,協辦林吉記、曾文讚,董事許世澤、陳和安、石轀中、洪助記發起重修。日明治二十九年歲次丙申(1896),耆老張藤伯首倡擴建規模,廟地約二百坪,建地約一百四十坪。明治三十一年,日人領台後,原祀於公園邊鎮台衙旁白龍庵被日政府接收為官舍,所有神像由一位炮兵隊之挑水夫王保搬請至家中安奉,其後再將五靈公(瘟部主宰五福大帝)神尊迎請合祀於元和宮。

大正三年(1914)歲次甲寅,總理張敷榮,協辦王泰和、許星樓、蔡和發、陳崑崙發起重修。大正七年(1918)蔡長雲、王戇、許星樓、黃福、呂大堆、張讚卿、張國森、林匾、林雨臣、辛有德、辛神助、黃添、朱添財、梁全、林潭等組織懇繁會,十餘年間同心協力共謀本廟與鄉里之振興。大正十四年(1925)歲次乙丑許星樓等獻裝康趙二元帥將爺甲身,農曆十月二十二日開光。日昭和六年(1931)歲次辛未,許星樓、張國森、林雨臣,黃添、辛神助、梁全、江百川、蔡清風等發起重修,重塑鎮殿康趙二元帥金身,昭和十一年(1936)歲次丙子十月建醮。

民國後本廟歷任管理:張敷榮、梁國柱、蔡長雲、林英豪、許星樓、張國森、林雨、吳清波、辛西淮、辛松頭等擔任至委員會成立。民國四十八年(1959)八月二十三日召開信徒大會,選舉管理委員;八月二十九日成立第一屆管理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歲次庚子十月辛松頭、唐壬三、李誠智等發起重修,民國五十二年歲次癸卯十二月完成;民國五十三年歲次甲辰正初九日重塑鎮殿保生大帝開光,十月建醮。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三月恭祝保生大帝千年誕辰舉行祭典。民國七十九年歲庚午王從改、李壬癸、王木源、辛再朝、李松木、許夢花、辛松根、李水櫃等發起重修,將地基升高二台尺原型重建並增建後殿拜亭,至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年臘月竣工。

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許夢花、李水櫃、唐炳輝、辛松根、王雪棠、唐茂福、謝松、陳欽明等第十屆委員與建醀等。十月建醮總主會辛文炳、副總主會王從改主會許夢花、李水櫃、唐炳輝、陳天賜、李進南、辛松根、林榮壽、唐茂福、潘鐘南、林漢卿、陳欽明、王雪棠、謝松與各信首等。

本廟正殿主祀保生大帝與五福大帝,後殿為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右側殿為白龍庵眾壽堂陰陽都總管、左側殿為白龍庵中軍府畢中軍,右廂房則為全台白龍庵顯靈公駕前什家將如意增壽堂。

簡介與相關圖片:

元和宮廟貌

元和宮廟貌   謝奇峰拍攝2011.3.26

元和宮正殿

元和宮正殿  謝奇峰拍攝2011.3.26

觀音殿

後殿觀音殿   謝奇峰拍攝2011.3.26

觀音佛祖

觀音佛祖  謝奇峰拍攝2011.3.26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元和宮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王文伯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謝奇峰
填表日期: 2011-05-28 06:40
籤詩
藥籤: 有, 其他
運籤: 六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