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Center Logo

新聞消息

讓台南古地圖活起來

「讓台南古地圖活起來!」南台科大視傳系商設組、動畫組及創設組、工管共300多位學生一同合作,以台江地區為主題,結合時下流行的光雕動畫、實境遊戲、運用歷史考據和行銷企劃,推出超過50件以上的作品,盼能促進台江歷史教育推廣。(聯合新聞網2017.06.21)

「萬華大富翁」帶你走進老街、老廟、老時空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暑期推出特展「萬華印記—尋訪萬華生活時空故事與心理地圖」,展現百多件萬華在地時空的走讀桌遊、地圖方巾、觀光地圖、心理地圖、社區調查圖等,還展出萬華300多年歷史第一套「萬華大富翁」,走進老街、老廟、老萬華的老時空。(聯合新聞網2017.06.28)

南臺科大 讓古地圖活起來

台南古地圖活起來!台南歷經荷據、鄭氏政權、日治,南臺科大整合7系300多位學生,透過光雕動畫、實境遊戲、桌遊等多媒體設計,再現荷據至明鄭時期歷史,引導民眾走進400多年歷史地景,塑造台江文史體驗新模式。(中時電子報20170622)

走訪古蹟不再走馬看花 可動手做還能體驗考古

走訪古蹟不再只能走馬看花,還可動手做仿古工程並體驗考古挖掘!高雄市文化局推動的見城計畫,推出「見城一日旅人」及「舊城采風半日導覽」的導覽體驗,呼應世界最新的「公眾考古」概念。(中時電子報2017.06.19)

陳壽彝2扇彩繪門神 啟動修復

國寶級民俗彩繪宗師陳壽彝最早有署名的門神彩繪作品已有50多年歷史,現存於台南市定古蹟總趕宮,廟方為了保存珍貴文物,去年將兩扇彩繪作品贈予台南市文資處進行修復,昨天舉行修復啟動儀式,盼未來能列冊為古物。(聯合新聞網,2017.06.02)

北港僅存190年甕牆 登錄歷史建築

雲林縣北港鎮僅存的甕牆已超過190年歷史,見證繁華暗街巿集發展,在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邱彥翔和北港在地人士齊力合作下,昨天成功登錄為雲林縣歷史建築,「它終於有法定身分」,功能也從早期防禦轉變成文化資產。(聯合新聞網2017.06.02)

「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正式上線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與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石婉舜教授合作,根據石婉舜教授教授主持之科技部研究計畫成果以及GIS專題中心數位典藏地圖資源,將臺灣在日本統治階段全島各年代每間戲院的基本資料詳細整理,不論現存與否,皆考證出當時每間戲院所在位置,並繪製成戲院分布地圖,期待能藉由地圖、影像與文字資料的交互呈現,建構臺灣早期戲院產業基本資料庫,提供未來文化資產、文化空間相關研究的基礎資源。

清代索大老爺德政碑出土 左營舊城推「公眾考古」

高雄市文化局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合作,委託成大考古所團隊,在國定古蹟左營舊城進行試掘,出土清代參將花崗石「索大老爺德政碑」,證實舊城內遺留有清代文化層。由文化部支持的「見城」計畫,將納入「公眾考古」概念,帶民眾進入歷史現場,共同發掘歷史痕跡,前期則先啟動「見城一日旅人」的考古體驗活動。

活化台中文化資產 修復老屋開放市民使用

近幾年,台中的古蹟、歷史建築似乎愈來愈多了。原來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愈來愈多老屋被列入文化資產,得以編列預算修復並活化再利用,讓市民開始有機會親近、重新認識它們。其實這些老屋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在歷史及文化價值外,也能充分發揮文化資產的經濟與觀光價值。

手機看盡彰化古蹟 文化圖資網頁上線

彰化縣的國定及縣定古蹟多達120餘處,彰化縣文化局最新建置完成的文化資產圖資查詢系統,以地形圖成果套疊整合google地圖,建置了全縣文化資產的基本圖資,小如八卦山的紅毛井,大到如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只要透過這套系統,想看到的資料應有盡有。

「府城歷史文化資訊平台」上線 供民眾查詢使用

「府城歷史文化網際網路空間資訊平台」於2017年2月17日上線,該系統整合南市舊府城地區古今多時期空間圖資,提供給各單位與社會大眾使用。

台北地院改建 發現清代番學堂遺跡

105年7月台北地方法院寶慶院區欲蓋新大樓,在大樓預定地試掘,發現台北古城,判斷為清代劉銘傳時期原住民教育書院「番學堂」遺構,包括主體建築基礎、外牆斷垣和內牆石塊等遺跡。

〈台北都會〉廟宇抓「寶可夢」 三峽祖師廟謝絕

手機遊戲「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瘋潮熱燒,新北市民政局與新北市道教會有意仿日本神社作法,在廟宇周邊放置誘餌,吸引玩家來抓寶可夢,或是透過收服指定的寶可夢兌換紀念品的方式,挽救宮廟成員年齡老化斷層的危機,作法引起爭議,有人認為宗教是神聖的,不應輕率,有廟宇直接表明不會參與這項作法。

鵝鑾鼻燈塔 百年「台灣關界」碑意外出土

西元1883年(清光緒9年)設立的鵝鑾鼻燈塔,歷經一百多年來的戰亂及整修,目前是屏東縣著名歷史建築,燈塔主任彭念陸及文史工作者念吉成,5月間在燈塔附近意外發現清朝留下的「台灣關界」石碑,令航港局長祁文中相當振奮,希望藉此古物將鵝鑾鼻燈塔提升為古蹟,讓更多人知道這座老燈塔之美。

媽祖研究書目 網羅全台研究文獻

國立中正大學出版「媽祖研究書目」索引書,網羅全台各個角落的媽祖研究文獻,讓從事媽祖研究的民眾不再奔波,只要透過這本分類索引書就能輕鬆找到資料。

尋訪南萬華特展

即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由文史工作者高傳棋策劃,利用150件有關南萬華的古地圖、空拍圖、舊照片、史料、史籍、文物、歷史影音、紀錄片等各式展品,帶領民眾穿時空,一起「尋訪南萬華」~

在地性與跨國連結

土地神信仰的兩岸交流與國際化

旗美高中 聯手在地社團 凝聚地方動能

與當地社區組織合作,了解在地歷史與環境,旗美高中帶著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學問,從原鄉認同開始,為文化扎根。

三峽不只祖師廟 手繪地圖帶你玩

新北市三峽商圈推廣當地觀光,推出「魅力三峽友善商圈」手繪地圖,以在地人眼光推薦40個旅行指南景點,包括三峽老街、清水祖師廟、烤肉、溯溪及賞楓景點等,盼三峽不再只是旅客匆匆路過的地方。

中幾半世紀…3萬信徒 再現「五條港古香路」

中斷50年的雲林台西安西府五條港香路昨晚再現,經兩個晝夜步行,安西府3萬多名信徒抵達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會香,萬頭攢動、鑼鼓喧天。

北市9萬棵路樹普查 數位、系統化明年完成

〔記者何世昌/台北報導〕為數位化、系統化管理北市樹木,公園處明年斥資1500萬元打造「行道樹普查系統」,將運用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樹籍資料,預計明年年底前完成全市9萬棵行道樹普查,接著再針對公園園樹進行普查。

104年10月10日「永康區代天巡狩保安宮徒步回南鯤鯓代天府謁祖」遶境即時定位資訊

由六房媽粉絲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臺、洪瑩發博士以及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共同合作推出104年10月10日「永康區代天巡狩保安宮徒步回南鯤鯓代天府謁祖」遶境即時定位資訊,可透過網頁、APP即時觀看王轎(代天巡狩)位置。

CIPA年會首度來台 文化部盼台參與合作

文化遺產檔案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ocum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IPA)於8月31日至9月4日,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辦第25屆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以「全球化與多元合作」為主題,匯集國內外近300位專家出席。此次大會第1次在台舉行,文化部長洪孟啟出席致詞表示,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也希望能為保存人類共同文化資產的工作盡應有的責任與努力,並藉此次大會拓展台灣文化遺產保存技術的視野。

日人狂調田中地籍資料 全都為了…

日籍學者青井哲人自前年起赴彰化縣田中地政事務所調閱地籍資料,2年來花費3萬餘元,調閱資料逾1千筆,引發地政人員好奇,一問之下才得知青井哲人在研究田中的都市變遷歷史軌跡,今天下午地政所特邀青井分享研究成果,縣長魏明谷也到場向青井致意。

GPS記錄刈香遶境 開創學術研究先河

台灣宮廟熱鬧的遶境活動已有幾百年歷史,中央研究院GIS中心首度結合「2012台南香科年活動」,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歷時3個月完整紀錄7座宮廟的遶境活動路線繪製地圖,可供掌握遶境即時資訊,學者進行觀察與紀錄,及做好交通管制。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簡稱GIS中心)主持人廖泫銘博士表示,近年來開始以空間資訊技術(GIS)搭配網路即時轉播技術,應用於宗教信仰領域的紀錄與後續研究。他說,刈香、遶境是用腳走出來的宗教活動,關連著地方歷史脈絡發展、空間範圍變化、人群動員與互動行為,成為台灣民俗研究重要議題,在世界上更是少見的獨特現象。

政治大學亞太時空資訊研究室舉辦「空間人文學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一方面將進一步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整合溝通,二方面亦希望與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展開交流,希冀推動學者善用各種整合時空資訊的研究平台與工具。

用數位的方式保存隨時可能會消逝的歷史文化,日本長崎大學為軍艦島製作精密 3D 模型

本名端島的軍艦島對日本而言算是記錄 20 世紀 70 年代煤礦業歷史的痕跡,這個為採煤而建築的人工島以獨特的造型也成為如先前電影 007 空降危機中的場景;除了先前 Google 日本也透過街景背包為其建構了 Street View ,長崎市也委託長崎大學幫端島建立了精密的 3D 模型,並且在 Youtube 上公布了展示短片。

西港慶安宮千歲爺南巡 GPS即時追蹤王轎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西港慶安宮3年一次香科「西港香」,被文化部列為國定重要民俗活動,王轎及文武陣頭今天上午展開千歲爺南巡及城隍境主謁祖活動,王轎下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在中研院協助建構下,民眾隨時可透過即時定位系統,線上隨時掌握南巡隊伍的位置。

古地圖動起來 平埔身影多元展現

台灣全島古地圖大合體!國立台灣博物館現正展出「樸埔風情─躍動的先民身影」,除台博館鎮館之寶《康熙台灣輿圖》亮相外,也借展故宮典藏的《雍正台灣輿圖》、《乾隆台灣輿圖》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的《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一次窺見台灣從康熙到乾隆時代的平埔原住民族群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