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Center Logo

旗美高中 聯手在地社團 凝聚地方動能

與當地社區組織合作,了解在地歷史與環境,旗美高中帶著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學問,從原鄉認同開始,為文化扎根。

故鄉,是個太沉重的名詞,在人口連續十年外流的高雄旗山地區,更是如此。

人口外流的危機,讓強化在地認同成為旗美高中校長蔣壁輝最大的責任。

「現在的學生跟土地沒有連結,有的還不知道旗山有義民廟,」校長秘書兼歷史教師張高傑感嘆。

學生與土地的疏離,著實讓這所社區高中的教師們害怕,旗山、美濃在未來學生的記憶裡,只剩下夜市跟吃冰。

在這樣的焦慮下,一張由在地關懷農業的社團「野上野下」設計的綠色生活地圖,成為旗美高中開創特色課程的契機。

綠色生活地圖是透過探訪居民與觀察環境而繪製的地圖。「野上野下」訪查美濃雜貨店、二手書店,用手繪風建構社區地圖。

地理老師洪嘉璘偶然間看到這個具有社區獨特性的地圖,決定將這樣的做法落實到課堂。

綠 色生活地圖是開端,隨著課程發展,社會科、自然科跟英文科共同組成教師社群,結合旗山美濃地區的在地社團,包括「野上野下」、深耕旗山二十年的文史社團 「尊懷文教基金會」,以及旗美社區大學,共同設計一系列營隊課程,包括走訪鼓山公園、繪製綠色地圖、融合英語導覽,讓學生理解旗山發展的時空背景,進一步 產生理解與認同。

「想讓他們知道,這就是他們生長的空間,」年紀輕輕的洪嘉璘,回想學生在巷弄間看到古蹟,發出有如發現新大陸的驚呼,就很有成就感。

今年,營隊課程擴展為社會科、英文科與自然科的高一選修課程。

社會科由公民、地理和歷史學科老師共同開發,內容強調歷史跟地理環境,與旗山地區的多元文化發展,包括參訪義民廟,與社區長輩、東南亞新住民深度訪談;繪製地圖;探訪美濃傳統詩社。


認識鄉里 傳承社區改造

英文科教師則編寫全英文的鄉土教育教材,各章節介紹旗山地區的特色古蹟。

英文老師黃相如解釋,旗美高中的學生英文程度普遍不佳,但若能將英語教學融入環境與導覽,學生會更有學習動機,體認英文是實用的能力,而不只是紙上談兵。

鄉土認同牽涉對故鄉的理解,有趣的是,這些老師都不是在地人。

不是在地人,怎麼引導孩子發展在地認同?洪嘉璘坦言,與社區共享資源成為課程發展的關鍵,深厚的在地連結是最大特色。

為什麼旗山跟美濃的在地社團如此活躍?洪嘉璘觀察,一九九三年的美濃反水庫運動,形成美濃跟旗山強大的社群力量。這些長期關懷公共事務的社團,可以直接介紹在地的資源給學生。

張高傑談到,今年四月學生自己籌劃「爐渣展」,布置場地,當導覽志工,「跟這些社團互動,甚至做志工都是強化本土認同的方式。」

當各個學校都在談特色,旗美高中緊扣的,不是產業、不是經濟發展,而是在地社區資源。「在地文化是創意的來源,不能失根,」教務主任莊智旭說得語重心長。

旗美老街上,各式各樣類似的夜市小吃攤販吆喝著,但至少,曾佇立在老街上的老舊電影院,已開始活在旗美高中學生的記憶裡。



新聞來源:天下雜誌586期 2015.11.24

新聞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663